导入数据...
...
协会邮箱:scgxhq88888@sina.com
成都某大学合同节水4年多成功节约水量近400万方 节约的水量够全校近4万师生用3年
时间:2025-04-27 17:30:08   来源:四川省高校后勤协会   查看:368

     成都某大学,2018、2019年的年度用水量均在230万立方米以上,标准人数人均

年度用水量近70立方。学校于2020年初通过招标引入合同节水项目,由我公司投资超

1000万进行全面的节水改造,并配备专业团队长期驻校服务,项目运行4年多来非常成

功,共计节约水量近400万方,人均年度用水量下降至40方以内,2022年被评为全国典

型案例。不仅实现了显著的节水效益,同时为学校节约大量的用水管理人力成本和爆管

抢修、日常的维修成本。

 

 

一、改造前存在的问题

1

供水管网压力不均

在用水高峰期严重影响学生宿舍、部分教学楼、教师公寓的4楼以上的高楼层供水,

即使与自来水公司沟通也未得到改善,是学校后勤供水保障的一大痛点。

2

地下管网资料不全,漏损治理难度大

校园供水地下管网复杂,没有完整完善的地下管网资料,很难监管到位;经自来水

公司远程监测,学校地下管网在深夜的水流量每小时约150立方米。

3

分区计量不完善,量化管理难度大

学校用水计量仪器不完善,不能对每个楼栋单独计量,对校园不同用途的用水也未

进行分项计量,因此不能对校园各类用水进行合理性分析。

4

缺乏信息化监管手段

学校的供水管网当时还采取人工抄表的方式进行统计,实时性差,对管网的漏损

现象总是处于严重滞后状态,造成水资源的白白浪费。

5

区域管控阀门缺失、老化严重

部分阀门年久老化,本身存在漏水现象;因地势沉降,水管或阀门拉裂造成大量

漏水的现象,很难及时发现。

6

用水终端器具损坏量较大

弹压阀、延时阀失灵导致的跑冒滴漏,绿化用水和消防栓用水管理粗放导致的高

耗水等,都是浪费水资源的重要因素。

 

 

 

二、实施内容及成效

 

1

用水管理

    根据已有图纸资料,开展实地探查,补充完善管网、节点的基础信息,摸清校园水管网;建成水资源在线监测平台,加强日常用水分析。通过建设水资源在线监测系统,实时监测用水状态,观测用水数据,掌握用水规律,实现精细化管理。

2

 设施改造

更换老旧主管,将部分PE材质管更换成球墨铸铁材质管道;完善用水计量体系,按水源流向层级,依次加装具有远传功能的区域表、楼宇表、绿化表等计量设施。同时,更换并适当补充了部分控制阀;将老旧、跑冒漏严重的水龙头、延时阀等用水终端器具进行更换,更换为具有“二级水效”标识的节水型终端器具;收集利用雨水,进入校内湖泊,通过截污、过滤处理后,供给到校内各处绿化喷灌设备中,进行日常绿化喷灌。

计量表计安装、老旧阀门更换

用水终端节水型改造

老旧冲水阀更换

通过学校人工湖收集雨水,经泵房过滤、加压后用于日常绿化喷灌

3

运维管理

    派驻专业运维团队长期驻校服务,以信息化监管平台为工具,分析每日用量、夜间流量、漏损区域、精准定位,采用OODA模型(监测观察、分析判断、决定方案、行动整改,)每日往复循环;坚持专人每日巡检,发现损坏用水器具及时更换;绿化用水科学合理,按需定量。每日监测水压,分时段、节假日及时调整水压,最大化降低爆管频率。



通过上述技术策略及手段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,从2021、2022、2023、2024连续四年实现了节水量超90万方左右,同时实现了每年污水减排超60万方,既带动了全校师生的节水意识,同时高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。

 

 

 

三、经 验 总 结

1

节水五步曲

2

合同节水实施流程

(1)深度调研 摸清家底;明确目标 顶层设计;
(2)依法招标 规避风险;进退机制 提前约定;
(3)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;实施改造 过程监管;
(4)投资额度 审计认定;建立标准 长效运维;
(5)目标考核 按约支付;树立典范 包装成绩。

3

适合高校的多种合同节水合作模式

(1)常见的效益分享型;
(2)最简单的效果保证型;
(3)整体打包的费用托管型;
(4)地下管网漏损治理运维服务托管型;
(5)效果保证+效益分享混合型;

 

 

 

 四、项目团队风采

四、项目团队风采

 

唐绍奇同志担任项目主管,由他带领的项目组团队,具有高度的职责感,不断

学习积累的水电方面专业知识,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,项目组团队成员日复

一日进行全校管网巡检、探漏修复、节水器具及设施设备的维护工作,圆满完

成公司下达的节水目标,同时为学校节水工作创造了佳绩。

公司强大的后台支持是现场运维团队最大的底气,随时为他们提供资金、

技术、人力、物料等全方位的资源保障!

 




 

公司简介

 

编辑:郑云泽(秘书处)